柳枝婀娜,水草搖曳。湖面上,成群的鳥兒嬉戲,不時發出陣陣清脆的鳴叫。常住在成都市武侯區文儒德小區的劉廣茂大爺每天在錦城湖濕地公園里晨練,錦城湖的變化讓他贊嘆,“真的沒想到記憶里的‘荒湖’竟成了‘清湖、綠湖’”。
錦城湖4#湖“水下森林”
在他的記憶中,過去的錦城湖是一湖沉悶的死水,水質渾濁,別說魚蝦,連水草都幾乎沒有。而現如今,這里成了周邊市民健身鍛煉、披星賞月、納涼休閑的“世外桃源”,這一“蛻變”的發生,源自中國鐵建所屬中鐵十四局的建設者。
錦城綠道工程是全球最長綠道——天府綠道的首期工程,而錦城湖水生態修復重構工程則是這項工程的重中之重。
“別看現在美景如畫,當初可是一塊‘燙手的山芋’。”項目負責人李曉慶深有感觸地說。他介紹,之前錦城湖水源的水質經檢測為劣五類水。要把劣五類水“脫胎”成準一類水,對于他和他的團隊來說簡直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為攻克技術難題,李曉慶和他的團隊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確定多項課題,并主動走出去“求經”,聯合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知名院校、科研機構,通過運用水生態修復重構技術,讓錦城湖華麗“變身”。
“水生態修復重構的基礎是基底改良,這一項做不好,后面便無從談起。”李曉慶說,為此,他們對原湖底的土壤進行了重新處理,讓土壤蓬松、平整。同時撒放藥物,滅殺湖底的病原體,調節微量元素,為水生態系統打造一個良好的基礎環境。
只進行基底改良,不改變進水水源的水質,依舊不能保證后續修復的效果。他們對湖區主要水源來源肖家河進行了全面調查,摸清了污染源頭。他們針對肖家河水體營養鹽、濁度高的問題,提出了預處理的施工方案。
“我們在進水口通過濾料鋪設,挺水植物種植,打造‘人工濕地’,對補水進行處理,保障補水水質。”李曉慶說,注水不但是個技術活,也是個細致活,在沉水植物生根期我們通過圍堰分區段蓄水將水深控制在50—70公分之間,這樣才能保證沉水植物能夠有效進行光合作用盡快生根存活。
“我們要重構湖水生態,基礎環境的改善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治標但不治本。”在李曉慶的認知里,有草有魚,有完整的生態鏈才是真正活的湖水。他介紹,整個修復重構技術的核心是栽種“水下草原”、“水下森林”,打造完整的食物網鏈,構建健康的生物群落結構,維持生態系統平衡,進而長久維持較好的水質狀態。
他介紹,“水下森林”主要是栽種苦草、黑藻、微齒眼子菜、馬來眼子菜、狐尾藻等沉水植物和美人蕉、黃花鳶尾、常綠鳶尾等挺水植物。“別小瞧栽種這項活,里面有著大道理。”負責施工的工程部長王帥介紹,從植物的選擇、到植物之間的組合都要再三論證,既要根據不同沉水植物習性以保證深水、淺水區域沉水植物成活率,也要保證植物能夠滿足季節更替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讓錦城湖一年四季常綠。
錦城湖水生態治理“水下森林”
此外,項目部科研小組通過建立漂浮濕地工程,在深水區域栽種挺水植物、彌補了深水區域沉水植物不易存活的缺陷。
通過修復重構水生態,當前,錦城湖1號、2號湖水沉水植物覆蓋度達到95%,透明度達到4.5米,站在湖邊可以清晰的看到湖底的水草,水質也達到了二類到一類標準水平(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準)。為了時時檢測水質情況,項目部還建立了智慧水務系統,通過水上的水位智慧檢測站、曝氣機,水下的浮動式水質檢測站等設備,做到提前預警,保證水質常清。
“以前帶孩子出去玩,盡量不來錦城湖,因為湖水太臟,怕孩子生病,現如今每周都帶孩子來這里玩耍,孩子特別喜歡這里。”說起現如今的錦城湖,在這里住了10來年的王曉豎著大拇指說。
本文系圣恩生態編輯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司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與與本公司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相關內容!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